“1958年9月14日午后,我的鞋子谁看见了?”张治中在人群里大声询问,声音被山谷回响冲淡,却让周围的职工笑成一片。
那是大冶铁矿的掌子面,烈日烤着铁红色的岩壁,刚举起大芭蕉扇向工人致意,群众一拥而上,场面比任何庆典都热烈。十几秒的推搡,张治中左脚踩空,草鞋被挤落山坡。可他顾不上尴尬,只顾抬头望着。
张治中出身黄埔、历经北伐,兵荒马乱的场景见多了,偏偏这一次最让他心潮澎湃。一句“们辛苦了”,掌子面下方立刻传来轰隆回应;钢铁工业的未来,就像脚下这片矿层一样,层叠、厚重、滚烫。
时间往前拨两天。9月12日夜,江轮自长江驶抵蒋家墩,风高浪急。张治中站在甲板上听船舷拍浪,心里琢磨:从战火转身到建设,他到底能做些什么?凌晨一点,从船舱出来,只说一句:“明天开始,好戏上演。”张治中领会到,那“戏”指的是武钢的第一炉铁水。
再往前两年,1956年6月3日。东湖客舍里,李一清、韩宁夫首次向汇报工程进度。穿着睡衣、拖鞋,随手把一盘芒果推过去,自己抓了块西瓜。“你们吃高贵的,我吃普通的。”这句俏皮话其实是压力测试:接得住芒果,就要吐得出钢铁。两位经理脑门直冒汗,却同时点头。
武钢选在武汉,是多方权衡的结果。长江水量足、焦煤运输便捷,还有大冶富矿近在咫尺。国家“一五”计划里,武钢属于“上甘岭”式项目,政治分量极重。对一个新生共和国而言,自己的铁水就是主心骨。
1958年9月13日下午,车队驶入武钢,临时活动房闷热如蒸笼。额头汗珠滚落,他打趣:“小米加步枪能打天下,活动房也能炼成铁。”韩宁夫汇报完,只关心两件事:什么时候出铁?能不能综合利用副产?听说硫铵一天可产十吨,他立即摆手:“农业也要吃饭,多弄点肥料。”
傍晚六点,一号高炉前火花飞溅。有人高喊:“主席,铁水出来了!”立刻快步前移,衣襟被热浪吹得鼓起。百吨铁水汇成火龙,隔着护栏都能听到滋滋声。他转身拍拍张治中的肩膀:“看见没有?这是钢铁,也是国家的脊梁。”张治中点头,眼眶发热。
火龙很快断流。皱了一下眉:“就这些?”李一清回答:“首炉只求温度准。”旁边的谢健补一句:“下一炉会更多。”笑了,下台阶时还把杠杆式闸门推起又放下:“原理简单,力量惊人。”这番检点,让不少技术员心里直呼细致。
第二天去大冶铁矿的决定颇为突然。尖山一带石裸土红,日头把空气晒到抖动。扇着芭蕉扇,看到远处剥离带,随口问:“这里有多少矿?”矿长陈明江报出“一亿吨”。笑出声:“恰好一亿?”说完用手里的扇子指了指山坡:“别让数字框住脑子,矿石可不按整数长。”
王任重趁机捡起一块赤褐色矿石递过去。掂量半天,递给张治中:“含铁六成,这才叫富矿。”随后又摸了几朵铜草花:“连铜都养得肥,不能糟蹋资源。”几个简单的问题,包含采选、冶炼、综合利用全链条思路。
人群越聚越多,安全员连声示警,张平化忙护在左侧。然而凑到采场边缘,挥手向下方司机致意。司机王金忠满手油污,迟疑半拍,已经伸过手去。十几秒握手,汗水、机油混在一起,王金忠后来回忆:“热得像炉膛,可我心里更热。”
就在这一阵推挤里,张治中的鞋子被踩掉。有人替他捡回,他拎在手里,对旁边干部笑:“蒋介石再厉害,也没人愿意替他挤掉鞋。”一句调侃,道破人心。
当天傍晚,坐进避炮洞,环顾单薄的洞壁,关照矿长:“安全不能省,工人若有闪失,再多铁水也白搭。”这一提醒后来写进了矿区守则,成为不成文的“主席条款”。
两天拉动了三条线:钢厂、高炉、矿山。一条线是生产,一条线是科技,还有一条线是人的积极性。不得不说,当年武钢月发工资特意选了13日,既纪念到访,也提醒工人——第一炉铁水的腾跃声依旧在厂房回响。
作为旁观者,我始终觉得那只被踩掉的鞋子是个注脚:武钢需要腾挪的空间,新中国同样需要。鞋子掉了,可以再穿;工业化的脚步,一刻都不能停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纵览热点|上海一小学全校仅22名学生却有23名教师引热议,教育部门:适龄儿童就这么多,该地段多个小区已动迁
重要赛事! 8月28日晚18:30中央5套CCTV、CCTV5+直播节目表
痛心!长沙2男子酒后下湘江游泳不幸溺亡,救援人员:亲水平台踩空落水,千万别野泳!
法治在线丨六旬老人竟帮电诈团伙取钱 妻子含泪喊老公回国自首 警方破获巨款消失案
武汉警方通报“双胞胎学生跳楼”:胡某(女,32岁)杜撰传发,已对其依法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