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火花飞溅的焊接车间里,张明手持焊枪,目光专注。18年来,从港珠澳大桥到美国韦拉扎诺海峡大桥,从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到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狮子洋大桥,这位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的电焊工用手中的焊枪,在钢铁上书写着“中国制造”的匠心传奇。
2007年,18岁的张明踏入焊接行业。从平焊、横焊到立焊、仰焊,从结构焊到熔透焊,他苦练“十八般武艺”,逐渐成长为焊接领域的特级技师。2017年,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上,张明斩获个人优秀选手奖并带领团队夺得团体银奖,打破国内建筑业央企连续8年无缘电焊工国际赛事奖项的局面,见证中国焊接技术走向世界。2021年起,他先后荣获“全国技术能手”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“河北省劳动模范”等称号,并入选中央企业“大国工匠”培养支持计划。
在美国韦拉扎诺海峡大桥项目上,美方对桥面钢板焊接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,单道焊接熔深必须达到80%以上,且绝对不允许出现焊漏、焊穿。一丝一毫的缺陷,都可能被拒收。张明没有退缩,反而燃起了斗志。“焊枪就是我的武器,战场岂能退缩?”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,反复试验。汗水浸透工装,弧光映亮深夜。参数调整了上百次,手法优化了无数遍。焊缝内部探伤影像上,终于呈现出完美无瑕的融合线%。
真正的硬仗发生在“一带一路”的旗舰工程——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。张明团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:需要在极其狭小的空间内,完成超厚钢板的熔透焊接。传统“双坡口焊接”工艺在这里完全施展不开,空间限制让焊枪难以精准到位,熔透和成型质量难以保证。难题悬而未决,项目进度告急。
张明夜不能寐,他蹲在狭窄的焊接部位,手指反复摩挲着冰冷的钢板,审视着每一处结构细节。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脑中成型:“能不能试试‘单坡口分布组焊’,再在背面加个特制的钢衬垫?”灵感如电光石火。他立刻带领团队投入试验。设计衬垫形状、调整焊接角度、优化电流电压参数……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。闷热的钢箱梁内,温度高达60多度,汗水模糊了护目镜……但张明和工友们没有停下脚步。失败了找出原因,从头再来。参数不对,精确计算,微调再试。
“成了!”当最新一批焊缝的探伤报告显示100%一次合格时,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。这项由张明首创的“背面加钢衬垫熔透焊接”新工艺,不仅成功破解了世界级难题,更将焊接效率大幅提升,成功啃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勇当先锋模范,筑基世界第一。在包揽众多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狮子洋大桥的生产制造中,作为技术骨干,张明始终走在创新前沿。为提升焊缝质量,他带头试验小型协作机器人焊接设备,优化支架角度,使焊枪精准适配焊接需求。在长直焊缝焊接中,他引入角焊缝,大幅提高了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,推动了中国桥梁制造向智能化迈进。
在焊接六班,张明是技术核心,更是精神领袖。他毫无保留地将“独门秘籍”倾囊相授,工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“张师傅”。他手把手地教,心贴心地带。在他的带领下,班组荣获“河北省质量信得过班组”称号。他的徒弟中有3人成为特级技师,7人获评高级技师和技师,多人成为全国及省市级技能大赛的佼佼者。
作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,“创新永无止境”是张明的座右铭。2020年以来,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,主导完成重大技术创新课题3项、技术革新45项,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万元。“工匠精神,不仅是把手中的活做到极致,更是要敢于突破,勇于传承,让后来者站在更高的起点上。”张明说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